央视揭露了一起触目惊心的骗局:成本仅10元的普通产品,被不法分子包装成“包治百病”的神药,以5000元的高价卖给老年人,暴利高达500倍!
网友纷纷怒斥这是“智商税”,矛头直指保健品市场的乱象。从街头免费送鸡蛋到天价神药的销售现场,这场骗局如何一步步将老人“套牢”?是谁在幕后操控这一切,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?
从免费鸡蛋到“健康焦虑”的陷阱
这场骗局的开端,往往是街头巷尾不起眼的一篮鸡蛋或一袋大米。不法分子利用这些小恩小惠,那些独居、渴望关爱、担忧健康的老年人。他们以“送温暖”的名义拉近距离,迅速建立信任,随后邀请老人参加所谓的“免费健康讲座”。
这些讲座表面上温馨感人,实则暗藏杀机:通过播放催泪视频、讲述“疾病威胁”,骗子们刻意放大老人的健康焦虑,让他们误以为不买产品就性命堪忧。
据报道,某团伙曾在社区连续举办多场讲座,仅用三天时间就让数十位老人掏出上万元购买“神药”。
“神药”的真面目
这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“神药”,真相却令人瞠目结舌。央视曝光显示,许多产品不过是成本几块钱的压片糖果或固体饮料,经过华丽包装和虚假宣传,摇身一变成了“抗癌”“降三高”的灵丹妙药。
例如,北京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,一款成本仅11.5元的保健品,被标价5000元售出,利润率高达4300%以上。更令人发指的是,浙江警方查获的一款“降糖神药”,竟非法添加了国家管制的二甲双胍成分,涉案金额高达16亿元,直接威胁老人生命安全。
骗子们还擅长“伪科学包装”,他们将“硒元素”“葛根素”等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与“纳米技术”“太空认证”等概念捆绑,制造权威假象。
事实却是,硒元素虽是人体必需,但过量有害,而市面上宣称“富硒”的产品往往含量微乎其微,根本达不到宣传效果。这种暴利背后的“智商税”,为何还能屡屡得逞。
监管漏洞与骗局的“隐秘生态”
这些骗局之所以猖獗,离不开监管的薄弱和骗子的高明伎俩。不法分子深谙法律底线,宣传中从不直接说“治病”,而是用“调理”“改善”等模糊词语,打擦边球规避处罚。
同时,他们通过“贴牌生产”模式,将生产外包给小作坊,出厂价仅十几元的产品,经层层包装后变成数百上千元的高价货。据统计,我国保健品相关企业高达870多万家,大多集中在监管松懈的三四线城市,小企业占比超八成,执法难度极大。
更狡猾的是,一些骗局已从线下转向线上,利用小众直播平台开设“加密直播间”,只需一个动态密码即可进入,既躲避监管,又给老人一种“独家秘方”的错觉。
2023年,海南一家健康中心因虚假宣传被罚20万,但其利润早已数倍于罚款,公司注销后迅速“换壳”重来。如此隐秘的运作体系,究竟靠什么支撑着它的生命力。
从受害者到“帮凶”
骗局的危害远不止经济损失,更在于它对社会关系的撕裂。许多老人被洗脑后,不仅倾家荡产,还主动为骗子“站台”。他们被发展成“志愿讲师”或“代理人”,挨家挨户劝说其他老人购买,甚至将质疑的子女视为“敌人”。
某案例中,一位老人被骗30万后,反过来举报子女“干涉自由”,导致家庭彻底破裂。这种从受害者到“合伙人”的转变,让骗局如病毒般扩散,防不胜防。
专家指出,这种现象源于老年人退休后的孤独感和价值缺失。骗子利用“归属感营销”,通过组织唱歌、旅游等活动,让老人沉浸在虚假的温暖中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.8亿,其中独居老人占比逐年上升,成为骗局的“重灾区”。
全球骗局的共性与启示
放眼全球,保健品骗局并非中国独有。美国曾曝光“抗衰老神药”案,成本几美元的产品被卖到上千美元;日本也曾有“长寿保健品”骗局,瞄准老年市场获利数亿日元。
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: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情感需求,精准打击老年人。而发达国家的应对经验值得借鉴,美国通过立法强制标注“保健品非药物”,日本则推广社区健康教育,提升老人辨别能力。这些国际经验,能否为我们提供新的解题思路。
结语
这场成本10元卖5000元的“神药”骗局,是对老年人信任的掠夺,也是对社会良知的挑战。
打击骗局需多方合力:监管要扎紧篱笆,家庭要多些陪伴,全社会更要提升防诈意识。
让我们共同努力,让老人的晚年不再被“智商税”侵蚀!
优配网.卓信宝.炒股平台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